“闲人一位,欢迎约茶”。
小蓝单车CEO李刚终于更换了微信个性签名。两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终为小蓝找到了救赎。
今天上午,滴滴出行发布公告,称正式与小蓝单车达成单车业务托管合作。未来,用户可继续通过滴滴App免押金使用小蓝单车。
在一年多的“生命”周期中,小蓝单车赢得了口碑,却丢掉了信任。其先后经历了宣传事故,融资受阻、资金断裂、押金难退、运营商寻款、员工解散、高管离职等。在此,新浪科技盘点了8个大家关心的问题,试图还原这家公司的“前世今生”。
1、何等优势起家?
7年前,李刚来到台湾,酷爱骑行的他环岛一周,1100公里用时12天。
“骑行不是枯燥的机械运动,而是融入生活的乐趣”,李刚曾向新浪科技表示,他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感受骑行之悦。
毕业后,他选择投身创业浪潮,于2014年创立野兽骑行,主推中高端车型服务高端用户。但在创业者眼中,创建生态闭环是必经之路。那时的他谋划“另起炉灶”:创建新品牌,推高品质的代步车来服务普通用户。
在与前辈的不断探讨中,一个“由卖转租”的理念浮现在脑海。当时,摩拜单车的“红”还未席卷中华,ofo的“黄”还只在校园内闪现。
“自主研发的过程太漫长了,从智能锁到整车设计耗时达七个月,就在这个时间段,摩拜和ofo起来了”,在面对“橙黄”的强势夹击下,李刚并不畏惧。他认为,先赢者非最后赢家,共享单车市场的决定性因素是密度和体验,“争取(2017年)四月中旬左右要做北京的No1”。
2、为何走入末路?
年轻气盛的李刚,“骑”着小蓝进军北京,开始正面对抗摩拜和ofo。
“小蓝进军北京市场后,将在下月中旬投放15万辆,这一数字基本与摩拜保持持平,但从品质而言,小蓝单车不逊于对手,且押金比摩拜便宜”,李刚的策略相对简单,车辆的品质占主导,从而可以提高效率;且只做一线城市。
此外,他还为小蓝规划了全新的盈利模式,“未来可能会加入其它元素,将吃喝玩乐均引入单车平台上,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品质生活,从而实现盈利”。
当时的他尚未意识到共享单车模式的复杂性。
这个被公认的重资产行业,无论是造车还是维护、扩城还是运营,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本无疑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今年1月,小蓝单车完成了4亿元A轮融资,由黑洞资本领投,智明星通跟投,估值达10亿元。但此后,一直未宣布过融资信息。曾有消息称,小蓝B轮融资已接近完成,但最后不了了之,其也曾向ofo、摩拜等品牌提出被收购意向,均被拒绝。
于是,小蓝开始推出特权卡,费用为199元。业内人士认为,当时的小蓝无新资金入账,为持续运营,解决办法只能是提前“收割”用户,以特权卡等方式让用户提前缴纳费用,以此费用维持运营,类似“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而李刚所畅想的吃喝玩乐平台,是希望借助车身屏幕打造媒体平台,通过广告实现盈利。
小蓝确实试图实践这一做法。去年5月,小蓝单车宣传推出Pro2车型,配备屏幕的共享单车。
不幸的是,当时遇到了“禁投新车”等政策影响,Pro2始终未在市场大规模投放,寄希望通过广告翻身的梦想被终结。
3、最后一击指啥?
李刚曾在一份公开信中写道:从6月份开始,小蓝单车仿佛受了诅咒,月初宣传事故,影响了一笔大融资和一次潜在并购机会。
这个宣传事故缘起与一家游戏公司的合作。前小蓝内部员工称,活动原本5月底要上线,但对方拖延了上线周期,双方暂定6月初上线,最终定在了6月3日和4日。事实证明,在这个时间点并不适合推出这个备受争议的活动,“我们没有任何恶意,是没有考虑周全”。
另有消息称,受该宣传事故影响,小蓝的相关人员被调查。但该说法未得到证实。
4、公司还有哪些怪事?
实际上,小蓝单车的内部,早在4月就有过些许分歧,此处从高管的表态上可见一斑。
在盈利模式上,CSO(首席战略官)陈怀远和CEO李刚就给出过截然不同的答案。
当时的陈怀远称,在自行车3年的运营保质期内,租金可以负担起业务的日常运营,所以完全不想盈利模式。
李刚却说,不靠租金盈利,盈利模式是要构建精准广告媒体平台,类似于分众+今日头条,将共享单车市场推向千亿规模。
此外,小蓝在人事调配方面也不消停。公司前员工透露,当时的内部存在明显的站队现象,新浪科技就遇到过“怪事”。
去年4月21日,北京出台《鼓励发展共享自行车指导意见》。22日,小蓝对该意见进行了书面回应,两位公关人员分别向新浪科技递交了同样的回应文章。
文章发表后,小蓝单车公关负责人突然来电,语气急促地质疑回应来源,并询问是哪位公关提供的稿件,称要严查此事,强调以后有事要与他联系。
同一个公关团队,发布内容应统一对外输出,而“员工发布稿件、负责人不知情并质疑来源”的情况实属罕见,后者当时有可能被架空。
小蓝单车大量分布在一线城市
5、为何会重获新生?
在ofo与股东滴滴“反目”后,小蓝单车开始纳入滴滴的视野。
有分析人士告诉新浪科技,滴滴之所以选中小蓝,首先是看中它在一线城市的投放量,因政策限制,目前已有十多个城市无法新增共享单车,拥有一线城市运营牌照的小蓝,优势明显。其次,小蓝拥有良好的口碑,且众多用户押金未退,App卸载率较低,“重启”这批用户犹如走捷径,可借最快的速度重返头部市场。
根据极光大数据分析,小蓝单车虽然已于2017年10月关闭,但其App的安装量截至11月,仍有303万。
此外,小蓝单车的知名度和满意度也名列前茅。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用户对小蓝单位的满意度为7.1分,在各个品牌中排行第四。此外,小蓝单车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且排名在永安行之上。
6、前接盘侠咋办?
11月,小蓝单车宣布,与拜客出行达成了战略合作,将由拜客出行全权代理小蓝单车未来的运营,用户可以一直使用小蓝单车。
新浪科技就此事联系了拜客科技。对方称,公司即便与小蓝单车合作,也只负责线下车辆运营和维护,关于押金退款等其他费用类问题,需要联系原品牌公司。
而据知情人透露,拜客科技其实只是个空壳公司,其背后是一家自行车厂。新浪科技查询发现,拜客出行的登记地址为成都市成华区某地,而当地工商局发布过异常信息,称“登记地址无法联系”。当地媒体也曾探访,发现此地址并不存在。那么,滴滴在接管小蓝单车后,又如何处理与拜客出行的关系呢?
对此,滴滴方尚未明确回应,大体意思是“替拜客出行接盘”。
7、用户押金咋办?
无论小蓝单车的发展如何演变,用户最为关心的还属押金问题。
自10月份以来,微博等公共平台上充斥着大量关于小蓝押金难退的消息。有用户表示,退款申请已近40天仍未到账。
新浪科技在实测后确认了该问题:申请退款20天未果;多次拨打客服热线无法接通;多次添加官方退款微信号未通过。但是,在与小蓝内部员工沟通后,对方索要了注册账号,押金在几分钟便退还到账了。一时间,网上开始出现了“小蓝退押金”的黄牛,收费从10元—30元不等。黄牛透露,他会收集一部分成员的注册账号,委托小蓝内部员工帮忙退款,“过程很费劲,搞得跟求人办事一样,还得客气点”。
而滴滴与小蓝当成合作后,押金问题将以“转换”的方式得到解决。
滴滴方称,将提供“小蓝单车App用户押金、特权卡及充值余额可转换为等值滴滴单车券和出行券”的备选方案,1月17日起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转换,或继续与小蓝公司沟通协商其他解决方案。
但这一解决方案似乎未得到全部用户的认可。
“谁同意把钱变成卷了?”有用户指出,以前投入的是押金,在未征求用户意见的情况下,真金白银变为了出行劵,其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合理,可能涉嫌违法。
李刚父亲李文生(左)来京与供应商谈判
8、供应商欠款咋解决?
截止目前,李刚公开发表过两封公开信。
第一封信中,李刚对用户押金问题只字未提。此前,新浪科技曾独家报道了供应商与小蓝的谈判过程。
与小蓝单车合作、负责造车的供应商表示,小蓝单车共拖欠供应商与负责单车日常维护的运维商款项或高达2亿,涉及200余家厂商。拖欠数额最高的一家是做车锁的供应商,达1600多万;另一家做车架和组装的供应商被拖欠1300多万;一家做支架的供应商被拖欠600—800万;其他公司被拖欠款项数额为100万—400万不等。此外,小蓝还拖欠物业费达200余万。
为此,李刚父亲李文生来京与数十家厂商谈判。当被问及款项如何还,厂商代表们告诉新浪科技,李文生的回复是:“没钱。”
而今日的公开信,李刚称,“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我个人筹措到部分资金,倾我所有,尽我所能。希望能用这样一笔资金为小蓝单车野兽骑行的员工发放所欠工资,为我们的供应商降低损失。同时,我们也将会在春节前与各位供应商伙伴展开债务重组,尽我所能的最大限度降低供应商的损失”。
对此言论,部分供应商并不认可。
“前不久与资本方也谈判过,但实质进展缓慢”,有供应商认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是有资金,从目前来看,滴滴与小蓝的关系多是合作、各取所需,但巨额债务如何偿还仍无明确说法和有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