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无数效率与奇迹,都离不开制造之魂——工业机器人。它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装置,可以代替人类实现自动化生产,也是最早规模化应用的机器人产品。中国“智”造转型升级下,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如何?在“新基建”热潮下,其将为数字经济带来哪些新动力?以下,enjoy~
工业机器人,如何大展拳脚?
自二十世纪50年代诞生至今,工业机器人不断进化,逐步学会感知、定位与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从四肢发达的“傻大个”,变身文武双全的“工作狂”,并凭借灵活身姿、强悍体能和极限大脑,“战斗”在各行各业的生产第一线。
无论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是精细的手艺活儿,甚至是对人体存有危害的极限环境,工业机器人都能轻松应对。比如生产线物资上下料、搬运、码垛,加工制造车间里自动化焊接,器械零部件安装、拆卸与修复,各类产品涂装、点胶、喷漆……
由于效率高、精度高、稳定性强,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制造业最核心的生产力体现之一,广泛应用于汽车、3C、金属加工等行业。
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应用来看,汽车制造业是应用最广泛、成熟的领域,
占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的35%;其次是3C电子产品行业,占比23%,工业机器人很好地满足了其对生产效率、高精度、高柔度的要求;金属加工行业排在第三位,占整个市场出货量的12.2%。
机器人之所以能“占领”工厂,离不开三大驱动要素:一是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导致人力成本上涨;二是技术进步与规模化发展显著提升了工业机器人的性价比;三是新冠疫情加速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工业机器人成为自动化进程的催化剂。
工业机器人的大国竞争历史
制造业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工具,如何更好将其发展及应用,也成为大国之间的重要比拼。
在过去十余年间,发达国家已建立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体系,并形成了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和安川。
反观我国,自1972年开始研究工业机器人,开始为行业后续发展奠定技术和人才基础。2000年起,我国工业机器人开始迈向产业化发展。在政策加码及市场需求共同推动下,从为外资巨头集成代理起步,逐步向中上游拓展。
2015-2020年间,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的成长,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销量快速增长。产量由3.3万台提升至23.7万台,销量由6.9万台提升至17万台,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达48.3%与19.8%。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以42.8%的份额,创下全球销量占比第一的佳绩。
国产工业机器人崭露头角
纵观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为核心零部件,中游为机器人本体制造,下游为系统集成。
△来源:德邦研究所
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最大,尤其是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占工业机器人整体成本的66%,直接决定着性能、可靠性与负载能力;其次是中游本体制造,成本占比可达25%。以上两者凝聚了产业链的核心价值。
尽管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长期在中上游占据主导地位,但自2015年以来,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不断加速扩产,以更高的成本优势和更优质的服务质量,逐步向核心零部件领域发展,并已“锻造”出一批实力较强的优秀企业。
截至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零部件、金属加工等行业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与整体应用市场的发展趋向保持一致。
人机协作,成为“实力派”选手
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工业机器人正向小型化、轻型化、柔性化发展,力争实现更多精细化操作技能。而随着易用性、稳定性及智能水平的提升,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开始从搬运、焊接、装配等“体力”型任务,向“脑力”劳动即加工型任务拓展。让工业机器人在各场景灵活上岗也成为重要的研发方向。
产业浪潮之下,科技企业是赋能中国智造的排头兵。针对各场景灵活应用的实际需求,联想集团推出了晨星工业机器人。叠加5G、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运用,晨星工业机器人可具备远程呈现、远程控制、示范学习等功能,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智”造的重要工具。
作为联想集团首款自研工业机器人,晨星工业机器人具备人机协同模式和自主模式。
在人机协同模式下,工作区的工业机器人通过3D视频将远程环境实时传输给操作区的用户;用户则通过头戴AR设备立体感知环境来下达控制指令。在自主模式下,工业机器人可以智能行动、智能建图,采用3D物体识别来引导机械臂执行任务,并自主规划路径、实现避障功能。
强大的性能使晨星工业机器人适合替代人工,奔赴流水线、工作空间受限、危险等场所,典型应用场景包括:装配流水线,喷涂车间,电力巡检作业,核电站中进行放射性试验或操作的热室,核废料搬运、处理以及高温高压环境等。
随着“新基建”政策的逐步落地,传统产业正争分夺秒大步迈向数字化与智能化。工业机器人通过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可连接单个生产设备和整个生产网络,为自身打开广阔的成长空间。
德邦证券研报显示,预计到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美元。而这一数字也意味着,工业机器人将为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提供更新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