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好门好窗!
加入阿里17年,他曾多次为马云救火,最终却被早早“退休”
时间:2017-12-15 | 来源:窗博城 | 阅读量:298 次

 2013年5月10日, 淘宝十周年晚会上,48岁的马云宣布“退休”,阿里原首席数据官陆兆禧接任集团CEO之职。在和马云紧紧拥抱了5秒多之后,陆兆禧表示,自己必将尽心尽力,不辱使命。

然而,仅仅两年之后,马云就以“内部邮件”的形式收回了权杖,宣布由集团COO、天猫总裁张勇取代陆兆禧出任集团CEO,陆兆禧则被改任为董事局副主席。再过一年多, 2016年8月22日,陆兆禧的董事职务也由蚂蚁金服集团总裁井贤栋接替,方才47岁的他,从阿里正式退休。

“铁木真”

阿里人喜欢取花名,陆兆禧的花名则是“铁木真”,取自《射雕英雄传》。铁木真的形象是崛起于绝境、深沉而大略、用兵如神,陆兆禧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加入阿里17年,他曾多次为马云救火,最终却被早早“退休”

1969年,陆兆禧出生于广州一户普通人家,1997年,他联合几个朋友也成立了一家网络通讯公司,开始自己当老板。

但这次创业不是很顺利,投入很大却赚不了多少钱,陆兆禧不得不寻找新的机会。这时候,一位在阿里巴巴工作的朋友对他说,“去和马云见见面。”

彼时,阿里巴巴成立没多久,刚获得由高盛领投的500万美元投资,马云也有了一点名气。但在那次见面中,马云却像神一样征服了陆兆禧,陆兆禧回忆说,他当时并没有搞懂阿里巴巴到底是干什么的,就是“觉得马云这个人很不简单,十分投机。”

此后不久,马云就收购了陆兆禧的公司,陆兆禧则成为阿里的第129号员工。

2000年10月,陆兆禧被马云派到深圳,开拓华南大区的B2B业务。彼时,阿里正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由于互联网泡沫在2001年破灭,阿里再也融不到钱了,不得不自我造血。马云非常看重华南大区,因为那里是外贸企业聚居区,有潜力可挖。陆兆禧则不负马云所托,他从光杆司令做起,在此后三年间,将团队业绩做到全公司第一。

“救火队长”

成功开拓华南市场后,陆兆禧在阿里的职业生涯进入“救火模式”,被马云派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棘手问题。

2003年底,马云把陆兆禧调到杭州总部,指派他创办支付宝。该任命与淘宝网的成立有关。

淘宝网成立于2003年5月,对于淘宝网而言,最大的交易障碍是“信任”问题,也就是要向用户提供第三方支付。马云一开始想找银行合作,但银行都不愿意做这种小额业务,他只好自己搞,把任务交给了陆兆禧。

陆兆禧上任时条件非常艰苦,系统由于尚不完善,所有交易都由人工核对,他的团队总共有8个人,而一天的交易量高达10万~20万笔。熬过最困难的时期后,一切开始好起来。到2004年12月,支付宝从淘宝网中独立出来,对其他交易平台开放,业务量因之猛增。

三年后,支付宝的用户量突破1亿,在国内支付市场占有50%以上的份额,在支付宝的保障下,淘宝网的交易量也开始猛增,到2006年底,市场交易总量占比从最初的9%飙涨到70%。

这之后,马云又给他安排了一项新任务——出任淘宝网总裁。

2007年底,淘宝网发生了重大人事异动,马云突然解除了时任淘宝网总裁孙彤宇的职务,要求其“离岗进修”。外界分析,这可能与淘宝网当时假货横行有关。

陆兆禧接手淘宝网后启动“大淘宝战略”,一方面加大打击假货,另一方面推进淘宝从C2C集市向电子商务平台演进,将商家、第三方合作伙伴和物流公司等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产业联盟。B2C交易平台——天猫(当时叫“淘宝商城”),也是在这一时期创立的。在任期内,他把淘宝网的交易规模提升了8倍,打了一场漂亮仗。

加入阿里17年,他曾多次为马云救火,最终却被早早“退休”

2011年6月,他又被马云调到B2B公司——阿里巴巴,去扑灭那里的“火情”。

当年1月份,马云在无意中发现,B2B平台的“中国供应商”存在欺诈行为,一些不良商家与阿里员工勾结,发布虚假信息,欺骗其他用户。经内部调查,涉案员工超过1000人,涉案商家则接近2300家。消息见诸媒体后,舆论哗然,谴责之声此起彼伏。卫哲、李旭辉“引咎辞职”。

对于陆兆禧而言,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上任后,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因而得罪了大量同事和客户,招来许多非议。压力之下,他毫不动摇,终使B2B公司重回正轨。除此之外,他还带领B2B公司平稳退市,没有引起股市或者投资者动荡,配合了马云的整体战略。

2012年7月他又出任首席数据官(CDO),推动“数据分享平台”战略。又两个月后,马云则安排他接手云OS事业部(阿里移动操作系统),因为这个事业部出大事了——谷歌公开宣称要封杀阿里云OS。

履新之后,陆兆禧开始按照马云的意愿设计“大数据”平台,同时重新规划、厘清云OS的发展规划,弥合其与谷歌安卓系统的冲突,并使其符合马云的想象。

当这次“火情”方一解除,马云又突然指派陆兆禧担任集团CEO,并大张旗鼓地宣布“退休”。就这样,陆兆禧在没有准备,也不能反对的情况下仓促上任。

遭遇滑铁卢

马云安排陆兆禧做集团CEO其实也是为了救火,救那场由微信引发、用户从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加速转移的熊熊大火。

微信是腾讯于2011年1月推出的,到2013年1月,其用户就爆发增长至3亿,这让马云非常紧张。2013年初,马云决定成立一个战略性部门,做一个类似于微信的移动社交应用,后来这款应用被命名为“来往”。

陆兆禧是来往项目的负责人,他担任CEO的第四个月,阿里正式推出来往,也做熟人社交,品牌口号是“朋友就是要来往”。为了让陆兆禧有足够的精力做好来往,马云在各个方面给出全力支持。然而,阿里还是把“来往”做砸了。

加入阿里17年,他曾多次为马云救火,最终却被早早“退休”

陆兆禧之所以遭遇这次“滑铁卢”,是因为他参加了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可惜,陆兆禧始终没有看破这一点,相关报道显示,他到最后一刻都不肯认输,还要在社交领域跟腾讯死磕,打那场必败之战,甚至因此跟马云大吵了一架。

最后,是马云结束了他的挣扎,让天猫总裁兼集团COO张勇取代了他,开始推行新的移动战略,对他则给了一个体面的虚职——董事局副主席。

当然,这一安排也彻底终结了他在阿里的职业生涯。

没有根的CEO

陆兆禧的成功和失败都源于他的性格,他能弥补马云的不足,却突破不了马云的框架。

陆兆禧和马云在性格上截然相反,他有超强的执行力,却不善言辞,简直就是马云的反面。

对于马云而言,陆兆禧只是一个“救火队长”,哪里有“火情”,就被派到哪里,一旦“火势”被控制,就被调去处理另一处“火情”,要是扑不灭眼前的“大火”,也就要下课了。

这种职业发展路径的弊端显而易见,它让陆兆禧始终没有办法稳定下来,建立一块自己的根据地,而变成了阿里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换句话说,陆兆禧是一个没有根的CEO。

加入阿里17年,他曾多次为马云救火,最终却被早早“退休”

有人调侃说,陆兆禧不像铁木真,而更像李鸿章,甚至李鸿章还有淮军和北洋水师,门徒更是遍布天下,陆兆禧却始终没有自己的地盘。

从1999年加入阿里,到退休时打拼了17年,从30岁到47岁,他奉献了人生中最好的年华。

出任阿里CEO之前,陆兆禧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说,“人生就如不知道在哪里结束的长跑,不到停下来那天,你不会知道结果,但当你真的歇了,什么样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改正或删除,谢谢!